当前位置:首页>消费者权益保护>金融知识教育>金融知识

打好金融“预防针” 提高防诈“免疫力”

2022-06-13 18:52:37

近年来,金融诈骗案件呈现出手段网络化、方式多样化、对象年轻化的趋势。近期,不少消费者被不法分子利用新冠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实施诈骗。为保消费者合法权益,宁波银行总结了三种近期高发金融诈骗手法,提醒各位金融消费者擦亮眼,绷根弦。 

手法一:假冒相关人员谎称疫情流调 

“流调”作为最重要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一,是每位居民都有义务配合的。然而,有不法分子看准机会,打着幌子要求市民配合提供个人相关金融信息,进而实施诈骗。江苏省高邮市的某居民就在疫情期间被以配合“流调”为名的不法分子诈骗上万元。不法分子在伪装调查人员时候,往往会要求居民配合以下内容:回答个人财产等与疾病传播无关的问题;扫描未知二维码或点击陌生链接;进入各类群聊;索要银行卡信息,或接收短信验证码;要求转账或进行“资金核查”。 

手法二:冒充老师、社区工作人员混入联系群 

一些不法分子潜入班级群或业主群内,通过设置与老师、社区工作人员相同的头像和昵称,利用休息时间伪造身份以疫情防控为理由收取学费、管理费、物业费,引导家长或居民进行转账,造成群体受骗;或通过私聊发送虚假通知骗取钱财。 

手法三:冒充医护人员谎称亲友患病 

一些不法分子谎称是医院工作人员,以受害者亲友感染“新冠”被隔离为由,要求受害人缴纳“医疗费“住院费等才能提供救治。 

上述行为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。针对上述金融诈骗手法,宁波银行提醒消费者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防范: 

1.注意识别正规“流调”与伪“流调”。正规的“流调”过程中,工作人员会询问基础个人信息、健康状况、疫区旅游史、疫区居住史、病例密切接触史、乘坐交通状况及其他疾控相关信息。如果询问内容超出上述范围,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,不要透露自身个人信息,不随意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,更不要进行转账汇款。 

2.注意识别联系人身份。如遇到有联系人要求转账或汇款,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,提前与学校、社区、医院等核实真实性,并通过官方验证的缴费通道进行缴费。 

3.注重个人信息保护。消费者一定要保管好信用卡、身份证等物品,并且要注意个人账户、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,不随意透露给他人或公开在互联网上。如果一旦发现被骗,要注意保存证据,及时报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