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消费者权益保护>金融知识教育>金融知识

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

2025-09-15 19:30:25
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案件高发频发,不法分子利用电话、短信、网络等渠道设下各类骗局,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实施诈骗,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,扰乱社会秩序。

一、常见诈骗手段

1、虚假信息诱导入局

不法分子通过电话、短信、社交软件等发布虚假信息,声称“中奖兑奖”“退款理赔”“兼职刷单”“高额贷款”“冒充客服/公检法”等,以“低投入高回报”“零门槛无风险”“权威身份核查”等为噱头,虚构福利或收益场景诱导受害者信任。

2、诈骗流程环环相扣

不法分子先以“小额返利”“免费领取”等小恩小惠获取信任,随后要求受害者下载不明APP、点击钓鱼链接、填写个人信息,再以“缴纳保证金”“验证资金流水”“解冻账户”等名义,诱导受害者转账汇款,甚至引导开通借贷平台套取资金。

3、伪装身份极具迷惑性

不法分子常冒充客服、快递员、公检法人员、领导、亲友等,通过伪造证件、PS截图、模拟官方语气等方式增强可信度,利用受害者的恐慌心理(如“涉嫌违法需保密配合”)或信任心理(如“熟人求助借钱”)实施诈骗。

二、风险隐患

1、面临财产损失风险

受害者一旦轻信诈骗信息,按照不法分子要求转账汇款、充值“保证金”或泄露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,可能导致银行卡资金被转走,甚至被诱导从借贷平台借款后转入诈骗账户,造成重大财产损失。

2、面临信息泄露风险

受害者在虚假平台填写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手机号、家庭住址等信息后,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倒卖牟利,或被利用进行其他诈骗活动,甚至遭受精准诈骗二次侵害。

3、面临信用受损风险

若受害者被诱导在借贷平台借款并转入诈骗账户,后续需自行偿还贷款,逾期未还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;部分骗局中,受害者还可能被冒用身份注册账户,导致信用受损或背负莫名债务。

三、温馨提示

1、提高警惕,不轻信陌生信息

面对“中奖”“返利”“退款”“借款”高收益投资诱惑信息要冷静核实,不轻易相信“天上掉馅饼”的好事;接到自称“公检法”“客服”“领导”亲友的来电,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再次确认身份,切勿直接按照对方要求操作。

2、严守底线,不泄露关键信息

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号及各类账户密码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不向陌生人透露;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、下载非官方APP,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,避免手机被植入恶意软件。

3、及时止损,依法维护权益

如发现疑似诈骗行为,立即终止操作并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;若不幸被骗,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通过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举报,寻求警方帮助,最大限度挽回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