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消费者权益保护>金融知识教育>金融知识

上门办“贷”套路深,牢记要点护安全

2025-09-19 21:16:39

某银行接到企业法人高先生的反映,一个月前有三个自称银行的工作人员,到其单位声称办理追加企业贷款事宜。一个月后,高先生突然收到一条还款短信,要求其支付在XX网络贷款公司42万元贷款一个月的利息,约6300元,测算年利率约18%。经事件回溯,高先生意识到这正是那天所谓“追加企业贷款”的结果。由于当时对方自称银行工作人员,高先生放下戒备心理,又因手头事务繁忙,便将手机交给对方自行操作,没想到被骗贷,该笔高息贷款非银行发放。

银行工作人员知晓该情况后,立即协同客户处理,发现当时上门人员为该网络贷款公司找的中介,通过中介找到网络贷款公司,后成功帮高先生取消了该笔非法贷款。

部分网络贷款公司为拓展业务,会雇佣一些中介,通过电话营销、上门拜访等方式,以办理正规银行贷款为幌子,套取客户信息,骗取贷款,侵害消费者财产安全

对此,宁波银行提示您牢记以下三点:

1.提高风险识别警觉。在日常生活与业务办理中,务必仔细甄别接触人员身份。尤其是遇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情况,切勿轻信。可通过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、前往银行网点等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,避免因疏忽而陷入诈骗陷阱。

2.切勿随意转交操作权限。不管多忙碌,都不能将手机、银行卡等涉及重要金融信息的物品或操作权限随意交给陌生人。涉及贷款办理、资金交易等重要操作,务必亲力亲为,避免因他人操作而引发不可控的风险。

3.谨慎提供个人信息。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,包括银行卡帐号、密码、各类验证码等,都是保护资金安全的重要防线。做到身份证不外借,复印件谨慎使用,不在不可信的平台或场合泄露个人隐私信息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个人手机包含大量隐私及支付信息,切勿轻易交予他人操作,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4.仔细核查贷款信息。在办理任何贷款前,务必仔细阅读贷款合同,明确贷款机构、利率、还款方式、还款期限等关键条款。对于年化利率明显过高、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的贷款,坚决不能轻易接受,防止陷入高息贷款陷阱。

宁波银行温馨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保持警惕,谨慎核实接触人员身份,保护好个人信息与操作权限,避免陷入金融诈骗陷阱,切实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。